何承伟的名字是和那本著名的刊物《故事会》联系在一起的。这是一个并不魁伟,但说话温和,有着一颗聪明头脑的中年人,他创造了《故事会》的出版“神话”。
《故事会》,这本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属下的刊物之所以有名,首先是因为那20年不败的业绩。这本老牌刊物自1974年复刊的那一天起,何承伟就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他和编辑部的一班人,将《故事会》的发行量从10多万册做到400多万册,且稳定在380万册左右。目前,在世界期刊联盟公布的排名中,它位居发行量第5位。这是一串让人啧啧称奇的数字。
创造这一骄人业绩的秘诀何在?这是许多人想知道的,有些人甚至模仿《故事会》的形式,但最终还是形似而神非。其实,何承伟的办刊之道,说来并不复杂,那就是以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。他对民间故事理论的研究颇有心得,并以此指导同仁们把握故事文学发展的脉络、故事与大众的关系,克服编辑工作的盲目性,逐渐使《故事会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。
常办常新,这是何承伟办刊的又一个秘诀。他每年都要为《故事会》出一个点子。去年,他提议《故事会》开了一个“典藏故事”栏目,这个点子是受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启发而产生的,他说,学者在想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时,往往会用故事来阐释,这故事通俗而生动,最能为人接受。“典藏故事”就收集这样的故事。栏目一出,收到了大量来稿。何承伟说:“民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故事资源,我们做的只是发掘工作。”因着他对我国民间故事文学的贡献,前不久,他被上海市文联和中国文联分别授予“德艺双馨艺术家”称号。
1999年,何承伟成了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,他的思考开始跨出了《故事会》。他说:“我们社的图书结构不尽合理,若再要发展会很困难。”为此,他有两个想法,一是进行图书结构的调整,要拿到一流的作品,同时要抓好重要选题;二是期望把“上海文艺”建成一个以期刊为主要特色的出版集团。他解释说:“世界上,图书的利润和码洋总是比不过期刊,这是它们不同的属性决定的。前者节奏快,被市场认同与否见效也快;后者具有稳定性,但被市场认可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。”何承伟把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杂志分为这样几类:拥有自己专业特长,在业内能战无不胜的,如《咬文嚼字》《故事会》;能在广告和出版两个效益上创造良好业绩的,如《HOW》;能够打牌子的,如《艺术世界》……何承伟是想让杂志的效益来支持推动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。
何承伟的思路大概来自于《故事会》的成功,但又有了更大的拓展,他是那种不仅有思考、有魄力,而且肯实干的聪明人。